成都市沙河中學校又名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校沙河校區(qū),是金牛區(qū)政府舉辦、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領辦的公立初中學校,于2020年9月開辦,堅持“師生和諧發(fā)展”的辦學理念,踐行“樹德樹人、廣能廣才”校訓精神,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適應未來為旨要,致力于建設成學生喜歡、教師幸福、社會認可的“新”學校。
自開辦以來,學校積極創(chuàng)建“聚沙學習社區(qū)”品牌,旨在將學校打造成一個鏈接豐富育人資源、融匯多元學習方式,促進師生、同伴互助成長的學習社區(qū)。
以文育人,促進師生共成長
聚沙博物館是學校打造的一個非正式學習空間,旨在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表達學校的內(nèi)涵個性。這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以藏品展出為主的博物館,它收集展示的是與師生生活相關的普通物品,旨在整合學習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策劃、實施各類主題式展示項目,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為學生提供融合式學習、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多種可能,進而實現(xiàn)讓學生與他人交流、了解生活、認識世界的目的。
學校已逐步構建好以“聚沙博物館”為育人核心區(qū)域,聚合各類“微學習空間”的學校文化環(huán)境,策劃實施博物館主題展覽2期、微展覽10余場,開發(fā)博物館資源課程4期。隨著品牌項目的實施,學生通過場景學習與知識、他人、生活、世界鏈接起來,在觀物、知人、論世中獲得成長。
《一個學校的誕生》是聚沙博物館舉辦的第一期主題展覽。在展館中呈現(xiàn)了建校過程中收集的幾百張設計圖紙,數(shù)十種建筑材料,以及“勞動者的手”主題照片展和師生設計的裝置藝術等,以此呈現(xiàn)學校的創(chuàng)建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一個學校的建成,不僅是物質(zhì)材料的堆疊、建筑技術的支持,還需要傾注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的人的智慧、情感以及希望。
《老師們的中學時代》是聚沙博物館舉辦的第二期主題展覽。場景是無聲的老師,老師是行走的場景,教師本身就是育人資源。學校通過展覽設計促進師生相互“看見”,征集老師們中學時代的“文物”:試卷、筆記本、日記本、作業(yè)、文具、電子產(chǎn)品、獎狀獎品等,通過物境呈現(xiàn)來鏈接物品所代表的時代背景、社會發(fā)展、教育經(jīng)歷、成長故事。
鏈接世界,繪制聚沙課程圖
課程是鏈接師生與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橋梁,學校課程建設以“聚”為手段,將學習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收納入課程體系;又以“聚”為目的,將學校教育產(chǎn)生的正向影響匯聚起來,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獲得適應未來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學校聚焦核心素養(yǎng),將聚沙課程分為公民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思維、運動健康、藝術審美、綜合實踐六大課程群,依據(jù)課程性質(zhì)劃分為基礎性、拓展性、特色性三大類別。
課程育人目標闡釋如下:聚能——行健。每一位學生身心健康,能愉悅玩耍,也能自律克己,熱愛體育鍛煉,熱愛勞動創(chuàng)造,能給他人帶來健康氣息,具有一定感染力,有團隊合作精神。聚智——善學。每一位學生熱愛學習,不限于學習知識技能,有專注力、能合作、有批判性思維,能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制作出有自己見解的作品。聚德——修身。每一位學生敦厚崇德,有家國情懷,有責任心,熱愛當下生活,能與他人友好交往,能給他人和集體帶來溫暖。聚氣——堅毅。每一位學生坦率開朗,有目標感,具有成長性思維,能堅持自己的激情,歷經(jīng)失敗仍能堅持不懈。
收藏成長,推行體驗式德育
學校依托“聚沙學習社區(qū)”建設,大力推進“體驗式”德育,以文化育人為主線,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的校本途徑逐步清晰,德育成效漸次顯現(xiàn)。
以學科教學、教育活動等為基礎,以物品展覽、主題發(fā)現(xiàn)為基本呈現(xiàn)方式,設計了《一沙一成長,見證故事的力量》《博物館中的世界》《愛世界愛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4期博物館課程,讓學生通過博物館學習,了解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
“跑向紅色中國”黨史教育學行融合課程。以黨的百年歷程中的關鍵節(jié)點為線索,開發(fā)“紅色記憶,探尋黨史地標”6門黨史微課,組織“紅色奔跑,追尋黨的足跡”體驗活動。利用兩個月的大課間體鍛時間,359名師生合力奔跑25天,每人每天1公里,累計8975公里的紅色里程,每天抵達一個小地標,學習與之相關聯(lián)的黨史知識,融合地理、政治、歷史學科內(nèi)容,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感知黨的歷史,致敬紅色中國。
同時,利用各類非正式學習空間開設“第二課堂”,實施跨學科融合課程,讓每一處育人空間都能成為師生合作學習的場所。目前,學校開發(fā)設計了23門校本特色課程,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包括“天空農(nóng)場”“花樣西游記”“英語電影賞析與戲劇體驗表演”“人類群星閃耀時”“裝置藝術設計”等。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學校有責任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他們成長的“育人場域”“聚沙學習社區(qū)”逐步成為一個校園生活的“場域”、一間非正式學習的“大教室”、一塊課程創(chuàng)生的“試驗田”、更是一處師生人情與記憶流動的“故鄉(xiāng)”。
(潘歡歡 區(qū)教宣 文/圖)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168542.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