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及譯文
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包含了發(fā)生在趙國將軍廉頗和上卿藺相如之間的故事,其中包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典故。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及譯文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內(nèi)容導航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馀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廉頗是趙國的優(yōu)秀將領(lǐng)。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做趙國的大將,率軍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于是被封為上卿,他憑借勇氣聞名于諸侯各國。
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趙王同大將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騙;想不給呢,又怕秦軍馬上來攻打。怎么解決沒有確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沒能找到。
宦者令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派去。”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么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隨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愿意跟您交個朋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里去。’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寵于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jié)交。現(xiàn)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幸能被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他。”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么辦?”相如說:“秦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那就是秦國理虧。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他,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
趙王說:“可以派誰為使臣呢?”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無人可派,臣愿捧護寶璧前往出使。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趙王于是就派遣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把寶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給趙國抵償?shù)囊馑迹阕呱锨叭フf:“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幾步站定,身體靠在柱子上,怒發(fā)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議的結(jié)果不想把寶璧給秦國。我認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
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臺觀接見我,禮節(jié)非常傲慢;得到寶璧后,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收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準備拿玉撞擊庭柱。秦王怕他真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并召來主管的官員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給趙國。
相如估計秦王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量此事,畢竟不可強力奪取,于是就答應齋戒五天,請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禮,引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后,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著寶璧回去,從小路已到趙國了。
況且秦強趙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把寶璧送來。如今憑您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之罪應被誅殺,我情愿下油鍋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商量此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覷并有驚怪之聲。侍從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接見相如,完成了大禮讓他回國。
相如回國后,趙王認為他是一位賢能的大夫,出使諸侯國,能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為上大夫。
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此后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國再次攻趙,殺死兩萬人。秦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
趙王于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jié)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
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寡人私下里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為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里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娛樂。”
秦王發(fā)怒,不答應。這時相如向前遞上瓦缶,并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nèi),我藺相如要把脖頸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侍從們想要殺相如,相如圓睜雙眼大喝一聲,侍從們都嚇得倒退。當時秦王不大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缶。
相如回頭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
秦王直到酒宴結(jié)束,始終也未能壓倒趙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么舉動。
澠池會結(jié)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zhàn)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卑賤之人,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
并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后,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愿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后。沒過多久,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相如就掉轉(zhuǎn)車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jié)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
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秦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帶引,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您是如此的寬厚啊!”
二人終于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歸納【一、掌握下列文言詞】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一塊寶玉,經(jīng)雕琢成的璧)
4、遺(w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zhì):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quán)衡、比較)
10、必:王必無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進獻)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后)
13、修敬: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jié)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于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悅)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遠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么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語】
完璧歸趙怒發(fā)沖冠負荊請罪刎頸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圖(通按,審察、察看)
4、孰: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四、一詞多義】
1、于:①君幸于趙王(介詞,被)
②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連詞,同)
2、負: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②秦貪,負其強(憑借,倚仗)
③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3、以: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連詞,連接兩個動詞,給)
②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詞,因為)
③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借)
④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拿,用)
⑤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連詞,相當于而)
⑥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連詞,連接行為和目的,解為用來,用以)
4、見:①徒見欺(介詞,被,受)
②大王見臣列觀(動詞,接見)
5、舍:①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廣成傳舍(傳舍:招待賓客的館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通過、經(jīng)由)
7、顧:①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回頭)
②顧吾念之(只不過)
③顧野有麥場(《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顧妻子(《報任安書》)(顧惜,憐惜)
⑤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趙王(寵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則幸得脫(僥幸)
9、引: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動,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動,掉轉(zhuǎn))
④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動,拉開弓)
【五、詞類活用】
1、負: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使承擔)
2、完: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無缺)
3、前:乃前曰(名作動,上前)
4、舍:舍相如廣成傳舍(名作動,安置住宿)
5、間(jin):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6、廷:卒廷見相如(名作狀,在朝堂上)
7、畢、歸:畢禮而歸之(使完畢、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動,殺)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狀,向西)
10、嚴: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動,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詞使動,使急,逼迫)
12、衣(y):乃使其從者衣褐(名作動,穿上)
13、先、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為刎頸之交(動作名,朋友)
16、寬: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形作動,寬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趙王(前一個使,動詞,派遣)
18、聞:以勇氣聞于諸侯(使聽聞)
【六、古今異義的詞】
1、指示:古義:指給人看(請指示王)
今義:上對下的說明
2、約束:古義:條約(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今義:限制使不超出范圍
3、得罪:古義:得到懲處(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義:冒犯
4、明年:古義:第二年(明年復攻趙)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5、前進:古義:上前進獻(于是相如前進缶)
今義:向前行進
6、宣言:古義:揚言((廉頗)宣言曰)
今義:宣告
7、鄙賤:古義:地位低下,見識淺薄(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今義:鄙卑下賤
【七、句式歸納】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判斷句)
2、藺相如者,趙人也。(判斷句)
3、求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求可使報秦之人)
4、君幸于趙王。(狀語后置。=君于趙王幸)
5、今君乃亡(于)趙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判斷句)
8、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被動句)
9、得罪于大王(狀語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諸侯。(狀語后置。=使不于諸侯辱)
12、請奉盆缶(于)秦王。(狀語后置。=請于秦王奉盆缶)
13、遂與秦王會(于)澠池。(省略句)
【八、難句翻譯】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譯:想給秦國(和氏璧),秦國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了;想不給,就擔心秦軍攻來。
2、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秦五)拿城來換和氏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秦國和氏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國的要求)而讓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3、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譯:秦國從繆公以來(經(jīng)歷了)二十多個國君,從來沒有堅守信約的.
4、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譯:終于在朝堂上(設(shè)九賓之禮)接見相如,完成各項禮節(jié)讓他回去.
5、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譯: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譯:我之所以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
8、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9、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139087.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