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性質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口號是自由、民主、科學,簡稱德先生和賽先生。德先生是指民主,英語“民主”的音譯;賽先生是指科學,英語'科學"的音譯。民主、科學是五四運動最響亮的口號。
內容導航1運動的性質和背景2運動的歷史意義1運動的性質和背景五四運動的性質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北洋政府的腐朽、懦弱。
五四運動的政治背景是北洋政府外交的失敗,即抗議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巴黎和約》是一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勝國帝國主義的分贓協議。根據該協議內容,剛剛崛起的日本將接管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另外反對袁秘密簽訂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喪權辱國,把中國的鐵路、礦山等許多戰(zhàn)略資源,轉讓給帝國列強,如英國、法國、俄國、日本。
五四運動時期,舊中國被殖民列強侵略、蠶食,有亡國滅種的危險。至此生死存亡關頭,廣大青年學生、商人、工人,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共同抗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所以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溫馨提示:歡迎大家在考百分www.huatongxinda.com獲取最新網課學習課程、資料、學霸筆記。
2運動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chuàng)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我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140571.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