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釋義【漢語文字】:膾炙人口
【漢語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出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詞語解釋】:膾:切細(xì)切薄的肉、魚;炙:烤。烤熟的肉。切細(xì)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 【字詞解釋】:膾:形聲字,從月,會(huì)聲,本義是指切細(xì)切薄的肉。炙是會(huì)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喜歡吃。
【成語用法】:復(fù)雜式;作謂語、定語。
【成語性質(zhì)】:褒義詞
【近義詞】: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交口稱譽(yù)、婦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義詞】:平淡無味、鮮為人知
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膾炙人口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膾和炙指的是兩種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傳頌。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膾,細(xì)切的魚、肉等食材;“炙”是會(huì)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兩個(gè)組成部分去體會(huì)它的意思。即明火烹飪,指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是糧食越精致越好。肉類切得越細(xì)越好。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后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162390.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