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赤潮。?赤潮在世界上被稱為“有害藻華”。水體中某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突然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的現象。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赤潮的具體原因和危害。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海域中一些微小浮游生物的爆炸繁殖或高濃度引起的水變色現象。赤潮發(fā)生時,海水通常呈現紅、褐、粉、綠等顏色,俗稱“銹水”、“臭水”、“牛糞水”等
赤潮與地震、臺風一樣,是一種自然災害,古已有之,國內外早有記載。其形成機制復雜,是水文、氣象、化學、生物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種類很多,如東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條藻
,赤潮可分為無毒赤潮和有毒赤潮。無毒赤潮一般無害。海港里許多著名的“藍淚”景觀實際上是發(fā)光藻類產生的赤潮。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分泌麻痹性貝類毒素、痢疾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等毒素,一旦被人類
食用,容易引起毒性反應,泉州、漳州赤潮的優(yōu)勢種為匙羹藤,這在福建省還是第一次。具有以下特點:(1)細胞裸露或細胞壁薄,一般為16-32個細胞鏈樣群體;(2)屬于寬溫寬鹽型。在4℃-30℃、17-28℃、15-35.5
鹽度范圍內生長迅速,赤潮對
海域其他生物有何危害,赤潮發(fā)生海域赤潮生物數量異常增加,與其他生物爭奪營養(yǎng)和生存空間,導致其他物種死亡;赤潮水體普遍具有高pH值、高溶解氧、高葉綠素a等特征。在夜間,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常常是缺氧的。特別是在赤潮滅絕過程中,死亡的赤潮生物極易被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體缺氧甚至厭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匙羹藤能分泌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直接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由于水體中赤潮藻密度高,貝類大量攝入含有麻痹性貝類毒素的赤潮藻,毒素在體內不斷富集。消費者食用含有貝類毒素的水產品后,可能引起中毒
赤潮的成因是什么
隨著工農業(yè)的發(fā)展和沿海地區(qū)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工農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含有有機質和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排入海洋,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進入沿海地區(qū),污染物不易稀釋和擴散,容易發(fā)生赤潮。海水養(yǎng)殖密度高的海域由于自身的污染,往往會出現富營養(yǎng)化,因此更容易形成赤潮
2.海域有赤潮物種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游生物可以形成赤潮。大約有80種有毒物種。目前,我國近岸海域約有150種赤潮生物3.適宜的溫度和鹽度為,一般來說,地表水溫的突然升高和鹽度的降低會促進赤潮的發(fā)生。在水交換較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fā)生在雨后4.適宜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一般來說,當海潮緩慢,水交換較弱,天氣形勢穩(wěn)定,風小,濕度大時,容易發(fā)生赤潮,氣壓低,日照充足。沿岸上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yǎng)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fā)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宜,風向適宜,會促進赤潮生物的積累,容易形成赤潮,近日有報道稱福建爆發(fā)赤潮,不少人懷疑食用貝類中毒。很多人都懷疑什么是赤潮。讓我們來看看赤潮的原因和危害。
赤潮對海洋
的危害是什么?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yè)減產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fā)育和繁殖,會造成魚、蝦、貝類等經濟生物閥門的機械堵塞,導致這些生物
3.赤潮發(fā)生在苗期時,赤潮的某些機體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可直接毒害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5.赤潮后期,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引起嚴重的環(huán)境缺氧或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20791.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