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典雅,底蘊濃厚,韻味獨特……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惠興中學是一所西湖邊的“老底子”學校,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它成為杭州教育土壤中一顆不可忽視的明珠。

一所學校的發(fā)展的精神內核,離不開在漫長歷史中綿延傳承的校訓,惠興中學在百年歷史的滌蕩中,凝練出了“勤敬恒”這三個字。“校訓既承載過去,也指向未來,現在我們賦予了它新的歷史意義。”王超在訪談中如是說。
“勤是求學以勤,期待學生能發(fā)掘和發(fā)展勤奮好學的學習品質; 敬是修身以敬,希望學生能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處事態(tài)度;恒是躬行以恒,希望學生能夠堅持理想,不斷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王超說,他希望學生能夠循著這一校訓,回溯并堅守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

近年來,惠興中學通過深化課程改革,不斷推動教師教育理念更新,使得學校專業(yè)發(fā)展更精、育人水平更高,從而能夠以強有力的驅動,影響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每一位惠興學子能夠擁有清晰的發(fā)展路徑,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智慧”手段加持
百年名校開啟提質增效的“加速度”
百年名校,意味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同時在“百尺竿頭”,也肩負著繼往開來的教育使命。
2020年,惠興成為杭城首批55所“提質強校”試點學校之一,而彼時的王超,剛任執(zhí)行校長第二年,對于這位管理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上城區(qū)名校集群發(fā)展的優(yōu)勢,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王超回憶,得益于幾年前“建蘭·惠興集群發(fā)展聯盟”成立,建蘭惠興兩校在師資互通、管理共建、教學同步、資源共享等方面實現了無縫對接。建蘭的優(yōu)質教師或重任行政管理崗位,或投身年級主任、班主任、備課組長等教學一線,這使得惠興中學從管理、師資和課程等方面,均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2019年下半年,建蘭惠興兩校集群聯盟發(fā)展再升級,惠興加入了建蘭的“學校大腦”,也正式開啟了充滿智慧的“惠興大腦”。王超介紹,這個“惠興大腦”,不僅具備著海量的知識儲存,更有著先進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大腦”里存有學校校本教材、個性化題目和專題題庫,通過沉淀數據,“大腦”會自動過濾過于簡單和過于難做的習題,再根據每個學生的“歷史數據”,用個性化作業(yè)補足,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實現“減負”。
同時,惠興為學生提供VIP個性化的私人定制學習方案、成長規(guī)劃以及特長的展示和平臺,助力學生追求個性化發(fā)展。
2021年,“惠興大腦”再升級,滲透學校大腦的數據駕駛艙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構建新的生長點。借助“惠興大腦”平臺,班主任可以通過數據駕駛艙掌握每位學生的動向,根據他前期的綜合表現,主動預警接下來可能的發(fā)生事件,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預測,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提質強校’試點學校兩年時間多來,惠興的辦學質量和水平提升了,學生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升學途徑也有所拓寬。”
推進評價改革
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2021年雙減新政的出臺,帶來了一場教育的變革,“唯分數論”成為過去,那么學生的綜合評價工作又該何去何從呢?這個問題在王超的腦海中縈繞良久。
“綜合素質評價僅限于日常書面量化記錄,無法全面反映學生成長歷程 ,家長無法實時全面的了解學生的成長歷程……目前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大多存在這些問題。”王超這樣總結,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唯有變革。
于是,一項題為《惠興探索: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實踐創(chuàng)新》的課題研究被提上案頭。
王超校長說,“以往的評價都以結果性評價為主,而忽略了過程性評價,惠興將以綜合評價為主線,開展一系列體育、藝術課程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在國家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下,結合惠興學生實際,提出惠興中學六大核心素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五育并舉”在惠興中學真正落地生根。
今年是杭州的亞運之年,學校第一時間響應,新開了兩門亞運體育課程:橋牌和皮劃艇。“我們希望惠興的孩子們因亞運愛上運動,理解運動精神,最終收獲健康。”開學典禮上,惠興中學特邀羽毛球世界冠軍、現任浙江省羽毛球隊女一線主教練王琳女士為全校師生帶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年輕不服輸”。
在素質教育得到保障的時候,總有聲音在問,天平另一端的學科教育如何才能與素質教育實現“兩條腿”走路?
針對這個問題,王超分享了自己的觀點,“雙減”背景下,“躺平”和“雞血”,是走了兩個極端,都不是完全可取的,只有依靠良好的規(guī)劃和習慣,才能夠做到在提高、保障素質教育的同時,穩(wěn)定學科教育的質量。
“初中階段,可以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設計一條發(fā)展道路,并且能夠持續(x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和微調,確保孩子各類素質均衡發(fā)展。”
優(yōu)化教師結構
打造高能教師隊伍
名師優(yōu)生,教學相長。美好的教育離不開美好的教師,近幾年,惠興中學輕負高質的發(fā)展要求也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超對教師的選擇也有著苛刻的要求——首先要有專業(yè)能力,其次有良好的精神風貌,最后還需要有很強的可塑性。
幾年時間的積累,惠興中學形成了“本土資深教師+民辦背景的優(yōu)秀教師+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師1:1:1”的黃金比例。在90名教職工中,中高級職稱教師60余人,省春蠶獎、市優(yōu)秀教師、市教壇新秀、區(qū)學科名師、區(qū)學科帶頭人等超過半數。
這些老師中間,也有不少孩子們口中的“流量”老師,例如學校的范顯鳳老師有個外號,叫“月光姐姐”,天還沒亮就踏著月光上班,天黑了踩著月光下班回家。作為班主任,她細致地關注學生的點點滴滴,像家人一樣給孩子們安全感,長情地陪伴著他們成長。
王校長介紹,為了打造更加優(yōu)秀的團隊,惠興制定了《惠興教師分類發(fā)展計劃》,并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不同的發(fā)展目標,例如青年教師要提升專業(yè)技能,全面修煉教學基本功;壯年教師要擔當教改教研課題,提升教科研能力;資深教師要帶教中青年教師,總結教育教學智慧,最終形成一支治學嚴、師德正、素質高、業(yè)務精的教師隊伍。
迎難而上,創(chuàng)新不輟。讓溫文爾雅的惠立老師,潛心做著一份“惠適教育”,是王超校長腦海里,惠興中學最美好樣子……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72549.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