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國學經(jīng)典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jié)晶
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近日,由團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主辦,上海教育電視臺、青年報社承辦的“紅領(lǐng)巾國學達人”挑戰(zhàn)賽總決賽在上海教育電視臺舉行。

閔行區(qū)共有10位少先隊員參加,他們憑借著深厚的國學底蘊,機智的頭腦,在決賽場上“一決高下”!
這場堪稱“華山論劍”的比賽中
來自咱們江川路小學
五年級的顧庭軒,脫穎而出
成功斬獲小學組冠軍

他是如何一路“過關(guān)斬將”摘得榮譽
又是如何學習國學文化的呢?
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格物致知,與詩書同行
“我的偶像是宋朝詩人蘇軾,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卻屢屢受到打壓,但一直保持著昂揚的力量。讀他的詩,能成為我學習的動力。” —— 江小2016屆5班 顧庭軒
幼兒園階段,顧庭軒便開啟了自己的“國學之旅”。在父親的啟蒙之下,從《明朝那些事》起,漸漸對歷史、國學加深了印象,有了深入探究的興趣。要學歷史、國學離不開唐詩宋詞,顧庭軒的父親總會將拗口的古詩詞一遍遍講解給他聽,幫助顧庭軒一點一滴的累積。用他父親的話來講:詩詞是最能培養(yǎng)孩子文學素養(yǎng)的國學文化,詩詞甚至可以成為孩子精神學習的食糧。學習詩詞雖然不會給你帶來財富,不會給你帶來盛名,但是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豐滿。

上小學后,顧庭軒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學習習慣,可以自己從各類書籍中積累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這得益于父親傳授給他的方法:“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任何記憶都有一定的方法,要記憶一首古詩詞,要了解詩詞的意思,還要掌握一些重點字、難寫字的意思。書寫幾遍,一邊寫,一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背誦起來也就不會那么生硬,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以文會友,收獲青春感動
顧庭軒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與他那似乎與生俱來的“古風”氣質(zhì),讓他遇見了人生中第一位伯樂,江小2016屆5班的班主任耿蕓,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與伯樂如此形容再合適不過他們這對師徒。

據(jù)小編了解,耿蕓同樣也是國學文化的愛好者,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耿蕓老師將“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古詩文課”當成了上古詩文課的一大重心。在小學階段,孩子們接觸最多的便是唐詩宋詞,絕句律詩。當顧庭軒同學展現(xiàn)出對古詩詞極強的熱愛時,耿老師有意無意的培養(yǎng)他做全班課間的朗誦員,憑借著顧庭軒同學對詞句的敏感性來帶動其他同學加深對古詩詞的記憶。

2018年,顧庭軒在耿老師的指導下,參加了校古詩詞各類比賽,并獲得了不俗的成績。至此,顧庭軒便開啟了“開掛之旅”,一有機會就參加校、區(qū)級的各色小學生古詩文大賽,每每都能夠收獲不俗的成績。

在耿老師的眼中,雖然如今這種語言已經(jīng)不常用,但對于孩子們陶冶情操,往后對文章、事物的理解,有著深遠的意義。低年齡段的孩子們理解力弱,耿蕓老師便帶著同學們背誦,讓孩子們在“背誦”中尋找“感覺”,有韻味、有節(jié)奏、有內(nèi)涵、有意境的古詩朗朗上口,再加以“方法”促“自學”,古詩文的學習氛圍就有了。在耿蕓老師的班級里,大家會一起探討了解詩人們寫詩背景、歷史時代、典故、傳奇趣事,繼而對詩詞的意思更加的了解,不僅開拓了知識面,更營造了濃厚的國學氛圍,讓中華文化瑰寶在課堂中傳承。

揚帆起航,構(gòu)建愉教樂學

老師和學生都是學校文化建設(shè)的一部分,在江小60年的辦學歷程中,秉承“為每一個學生健康主動發(fā)長創(chuàng)設(shè)無限空間”的理念,本著“成長主題化、主題活動化、活動項目化、項目品牌化”的管理思路,精心打造校園“揚帆”課程——小公民課程、閱讀課程、藝術(shù)課程、科技課程、健康課程。

江小的學子如一滴滴小水滴般在校園這片寬廣的水域里不斷實踐成長,學校開設(shè)了星月文學社,一批批小小愛好者們在社團里通過誦讀、演繹,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星月文學社還被評為了上海市優(yōu)秀文學社。與此同時,學校的藝術(shù)教育特色課程系列,形成民樂、合唱、戲劇、軍鼓、舞蹈、古詩詞、青花瓷等特色項目。

使江小每個學生能親歷校園藝術(shù)活動,學習藝術(shù)技能,形成一定的藝術(shù)鑒賞和實踐能力。學校的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在頭腦奧林匹克創(chuàng)新項目引領(lǐng)下,在OM、創(chuàng)新、環(huán)保、電子、金鑰匙、小記者、防震減災消防安全等各個項目拓展中成果累累。

雛鷹展翅之日
必是中華騰飛之時
讓詩詞浸潤孩子的心靈
讓韻律觸動孩子的感官
啟迪孩子發(fā)現(xiàn)美的力量
與美相遇
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通訊員:今日江川
編輯:方佳璐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21908.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