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昨天推送了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對學校“云”上CIE課程的介紹。(相關閱讀→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從“三個小屋”到“云”上CIE課程,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習得)
從基于TOK的研究性學習,到校本CIE課程群,再到BASK跨學科項目式主題研學……上海市大同中學的跨學科融合教育探索走出了一條充滿智慧的本土路徑。
本文從CIE課程的四個發(fā)展階段,深度解讀跨學科融合教育的“大同智慧”。
本文原載于《上海教育·環(huán)球教育時訊》2021年12月刊,更多精彩內容詳見雜志。
以下為原文:
階段 1
.
TOK“點化”下的研究性學習:像“科學家一樣”學習
大同中學的跨學科融合教育是以TOK作為支點撬動的。
創(chuàng)建于1912年的百年名校大同中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為我國培養(yǎng)了39 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篤學敦行,立己達人”為文化根基的卓越校風和學風,揚起學校教育改革的鮮明旗幟。
歷次教改中,大同中學都是當之無愧的開路先鋒。
1987年起,大同中學在上海市率先開展“減少必修課、增設選修課、加強活動課”的高中課程結構整體改革試驗,構建和實施了必修、選修、活動課程三個板塊的課程結構體系,啟動了從整體框架、方案設計、計劃實施到日常運行管理的系統(tǒng)性課程改革,以探尋適合學生全面發(fā)展、卓越創(chuàng)新的課改路徑。
1995年9月起,大同中學又率先開展了高中學分制課程管理與學業(yè)評價改革的研究和實踐。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啟動二期課程教材改革,提出了構建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為主干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思路。
作為上海二期課改的基地學校,大同中學當仁不讓扛起大旗,從1997 年開始進行研究型課程的探索。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以青年教師為主干力量的課題組,以“學生課題研究”項目為抓手,開始探路。

現(xiàn)任大同中學校長、時任科研室主任的郭金華介紹,當初學校對“學生課題研究”項目是這樣規(guī)劃的:用一個學年的時間讓學生組建課題研究小組,經歷和體驗確立課題、設計研究方案、開展社會調查(文獻研究、實驗研究)、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的研究全過程。
根據學生研究活動的推進情況,學校還安排了各種針對性強的專題輔導講座,包括如何開展社會調查,如何進行科學實驗,如何確立科研課題,如何搜集、篩選和分析資料,如何整合和分析數(shù)據,如何撰寫論文報告等。
一年實踐下來,教師們的感受是喜憂參半,欣喜的是:學生們真的寫出了像模像樣的研究論文;憂心的是學生們沒有問題,或者說提不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
通過分析,課題組總結出三點原因:缺乏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缺乏生活經驗或經歷;缺乏嚴謹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為此,有必要建構一類課程,與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背景知識的學習中樹立起問題意識,并學會判斷問題的研究價值。
因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往往是不分學科的,在先期開設的STS( 科學技術社會)選修課程基礎上 ,大同中學高一年級的“綜合課程”就這樣誕生了:包括“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兩大類,每類各設四個模塊。學校對其的定位是:知識傳授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生成問題(課題),引領下一步的研究。
如在“人口與環(huán)境”模塊,有些學生選擇開展上海老城廂的外來人口調查。這樣一來,學生們就得以在與外來務工人員的直接接觸中體味他們的生存境遇;并在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參與式觀察和翔實記錄中感受外來務工人員對上海的發(fā)展或變化產生的影響等,此時,問題(課題)的生發(f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事實證明,這樣在真實生活中、針對真實問題開展的調查,不僅大大提升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問題意識,還將之遷移到了基礎型課程的學習中。
此時,可能連課題組的教師都沒有意識到的是,大同中學植根于文化底蘊、育人宗旨之上的經驗探索,正好和世界各國、尤其是教育發(fā)達國家蓬勃興起的跨學科融合教育在理念上高度契合。
跨學科融合教育意味著學生們不僅要對學科領域的知識、概念、理論、發(fā)現(xiàn)產生深度理解,還要嫻熟掌握特定領域生產知識、洞悉世界的方式、方法和核心實踐,這樣才能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們專家級的理解,也有利于他們解決人們真實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可以看到,大同中學的探索在“解決真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上就是跨學科取向的,但知識領域的概念和方法論尚需凝練。
經驗探索和理論提升之間常常只差一個介導者,幸運的是,它出現(xiàn)了。
從1995年開始,在華東師范大學一批研究國際教育和本土實踐的專家的引領下,作為三大主流國際課程之一——IB課程的核心課程“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TOK)開始在大同中學進行中國化、本土化實驗。
課題組老師商量后,決定將其“借用”到研究性學習中。恰似一個支點,TOK 作為一門體系完整、致力于元認知的學科,統(tǒng)領的正是學科領域的概念理解、探究方式和核心實踐,從而撬動了大同中學在國際教育改革坐標系下真正意義上的跨學科探索。
黃芩、丁香、金銀花,這些中草藥能有哪些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的用法?當物理學的“光譜”、化學的“光化學反應”和生物學的“能量和物質在有機體內的循環(huán)”這些核心概念開始深度整合時,當界定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并實施實驗、分析數(shù)據、給出解釋這些科學領域的核心實踐開始碰撞時,大同中學學生捧出的產品是主要針對UVA(而非常見防曬品針對的UVB,它雖然能量較低,但穿透性強,對皮膚的危害性也很大 ) 的新型中草藥防曬化妝品,不僅充分汲取了祖國醫(yī)藥的智慧,還將現(xiàn)代制藥工業(yè)的精髓融貫其中。
以此為基礎的“中草藥防曬化妝品的制備及效果探究”課題參加了國內外三項大賽。三月的日本茨城,陽光澄明,櫻花如雪,大同學子加入到176支參賽隊伍中,在高規(guī)格的Science Edge 科技比賽舞臺上,為全世界貢獻了“如何盡情沐浴在陽光中,同時保持雪肌美膚”的中草藥方案。對于這種跨學科路徑的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們的感受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其最大的價值在于促使學生們“像科學家一樣”學習。
階段 2
.
丹麥“三個小屋”誕生的CIE: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
和分科教育相比,跨學科融合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課程目標:學科知識的獲取從來不是跨學科的目的,學科內和跨學科的理解、學習領域核心實踐的掌握、有助于創(chuàng)造力勃發(fā)的學習心志,以及最終問題解決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是。
為此,加拿大頂尖跨學科教育學者德瑞克?蘇珊提出了Know-Do-Be三維課程目標模型。學生理解了什么、能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成為跨學科教育所要回答的核心議題。
大同中學的跨學科探索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這個模型。當概念理解(Know)和核心實踐的掌握(Do)已經在TOK加持過的研究性學習中得到充分強調,接下來要錨定的目標就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補足Know-Do-Be中的“Be”。這也是大同中學跨學科團隊當時面臨的發(fā)展性難題。
天賜良機。在一次晚宴中,時任大同中學副校長的郭金華認識了奧迪斯蘭德斯學校校長湯姆?霍道,他是丹麥的教學流程專家。從他的描述中,郭金華體會到,正是不斷的創(chuàng)新使得丹麥這個歷史上資源匱乏、國力貧弱的歐洲小國躋身發(fā)達國家之列。
那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圍繞這個話題,兩位資深教育者饒有興趣地進行了跨國、跨文化的深度交流。
湯姆?霍道介紹了丹麥學校經常采用的一種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法:首先是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頭腦風暴中嘗試創(chuàng)新的工具和方法,初步形成創(chuàng)意的想法;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捕捉這些“靈光乍現(xiàn)”的想法,將其凝結、物化在某個產品當中;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將產品進行展示和推銷。
這樣的教學流程在當時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既具有項目化學習的雛形,蘊涵其中的又是國際教育界盛行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理念。
“識貨”的郭金華如獲至寶,馬上將自己長久思考的一個問題拋了出來:“一個創(chuàng)新成果的產生是否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要有‘金點子’,即要有創(chuàng)造的靈感;要有動手能力,把‘金點子’付諸行動、創(chuàng)造出來;還要使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品為大眾所接受。”
這樣的總結和提煉得到了湯姆?霍道的高度認可。晚宴結束前,他用一個形象的概括為這次關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跨國教育對話做了小結:“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必須讓他們走到‘三個小屋’里,即創(chuàng)意之屋、創(chuàng)造之屋與創(chuàng)業(yè)之屋。”

“創(chuàng)新體驗日”上,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初體驗
被點亮思維的郭金華盛情邀請湯姆?霍道來校開設“三個小屋”。
2010年11月,大同中學的“創(chuàng)新體驗日”活動拉開帷幕。活動以丹麥教師講述“丑小鴨”故事開場,隨后她拉出一條橫線,其中一端為0,另一端為100,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對于創(chuàng)新的了解程度進行站位,從而以具象化的形式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儲備情況進行前測。
緊接著,她又讓學生為自己制作新的身份名牌,并建議采用卡通人物或偶像等角色,從而幫助他們突破身份障礙,激發(fā)發(fā)散思維。學生們在丹麥教師的指導下,按照“鞋的款式是否相同”或“鼻子的形狀是否相似”等輕松詼諧的識別標志,進行隨機分組,25人組成5支5人團隊。
完成組隊后,教師要求學生們在2分30秒內用7塊樂高玩具拼成一只鴨子,從而讓他們意識到:目的是相同的,但不同個體的創(chuàng)意卻是豐富多彩的。隨后,她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對“什么是創(chuàng)造”“如何創(chuàng)造”等問題進行思考。
熱身環(huán)節(jié)結束后,丹麥教師發(fā)布了“設計一部節(jié)能手機”的任務,引導學生不斷思考、調用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造。
在此之中,她通過多種方法用于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比如出示不同場景的照片,如家庭、船只、牛等,讓學生們從中捕獲靈感火花,并將照片中的某一屬性遷移、運用到當前節(jié)能手機的設計中。或出示代表不同職業(yè)角色的單詞卡,促使學生站在這些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手機的功能及其市場前景,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完善手機的開發(fā)和設計。
在設計環(huán)節(jié),第一步,學生依據出示的照片及角色卡片,獨立思考,形成手機設計腹案,并將其寫下來,說明其構造、作用和功能等。
第二步,組內傳閱并討論組員的創(chuàng)意方案,最終遴選出一個最為團隊所接受、也最具創(chuàng)意的手機設計方案。
第三步,在歸納、匯總其他小組對本組的建議后,每組列出本組設計方案的 3大優(yōu)勢和3大挑戰(zhàn);并討論方案所需的各種資源和條件,根據遠近、重要程度,在網狀關系圖上列出能夠促使本組方案實現(xiàn)的人脈資源。
第四步,完善設計方案后,小組合作將設計方案描繪在圖紙上,需凸顯其主要功能和特點,并開始構思宣傳標語、產品Logo和今后三個月的生產和推廣計劃,明確每個階段的具體操作和要求。緊鑼密鼓的“創(chuàng)新體驗日”的最后,丹麥教師再一次拉出橫線,學生依據活動后自己對于創(chuàng)新的更新版理解,重新進行站位,不但以后測的方式獲取了效果信息,也為本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次深入到教育現(xiàn)場的國際交流對郭金華的觸動很大:不管擅長的是科學、技術還是藝術,來源于真實生活的跨學科問題促使所有學生都沉浸到研究和設計中;而當學生心中有用戶時,他就會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產品;當產品有機會成為真實公司認可的方案時,他們的成就感和學習興趣就能被最大程度地激發(fā);這樣的學習形式還強調了環(huán)保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尤其是抗逆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不就是我們“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式嗎?
但只組織主題式、體驗式活動還不能將國際交流的成果固化。在郭金華的帶領下,大同中學借鑒“三個小屋”的理念,開發(fā)出了獨具特色的CIE課程。CIE是 Creativ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的縮寫,是以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為目標,以學生自主選擇并參與的項目為驅動的,學生完整經歷“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過程的跨學科整合課程。除“手機設計”外,學校還陸續(xù)開發(fā)了“城市規(guī)劃”“建筑營造”“媒體運用”“中醫(yī)藥應用”“工業(yè)設計”“形象創(chuàng)意”等系列課程,形成了指向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校本課程群。
階段 3
.
中美“共浴天光水色”:BASK跨學科項目式主題研學
任何領域的創(chuàng)新,最艱難、最緩慢的是理念更新,當真實世界問題解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成為教師們的共識后,大同中學跨學科融合教育就進入了快車道,適切的教學方法、概念工具和中外典型經驗的整合成為學校的常態(tài)。

顧博凱老師以“貫穿中國歷史的水”為主題,向BASK項目成員授課

街頭訪問完成Scavenger Hunt活動任務
其中,BASK項目在以項目化方式升級大同中學的跨學科課程與教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一個由美國菲利普斯安多福學校(Phillips Academy Andover)于2012年發(fā)起的、以環(huán)境為核心議題的中學生暑期課題研究項目,由北大附中云南實驗學校主辦,人大附中和大同中學共同參與。BASK 是 Beijing、Andover、Shanghai和Kunming四個不同地區(qū)首字母組成的縮寫。BASK在英文中有曬太陽的意思,寓意四方學生在一起度過一個充滿陽光的、智慧的研學夏令營。
在BASK項目中,大同中學的師生們得以接觸跨學科教學與學習的一種實踐模式——項目式學習。比如,2015年的項目主題是“水”,水,容納萬物、意涵深遠。科學領域形塑地球表面的“水”,既是氣候、環(huán)境、地理資源的要素,也是影響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還體現(xiàn)了民族的特征、性格、哲學觀和審美觀,也是今天氣候變化、環(huán)境和資源問題的核心詞。
在“水”主題下,大同中學顧博凱老師為中美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雙語歷史、地理跨學科課——“貫穿中國歷史的水”。通過“水與中華文明起源”“水與中國政治格局變化”和“水與中國經濟發(fā)展”三條探究線索,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維度思考水資源與民族興衰的關系,探討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這是學校多年來跨學科融合教育探索的成果,也是中國儒家教育“文史哲一家”、家國天下情懷的涓滴。
而美方教師則從人文地理、社會研究的方向提出“海洋對中國的影響”“卷入全球殖民體系對中國目前發(fā)展方式的影響”等開放性的本質問題。并在開設環(huán)境科學、經濟與環(huán)境、哲學、語言等英文課程作為學科背景之外,主持主題式研討和實地考察活動,最終形成問題解決方案或實物產品。
比如,對于以“環(huán)境保護”維度切入“水”主題的小組,安排的考察活動就是攀登昆明西山,因為登頂西山可以俯瞰滇池水污染的現(xiàn)狀和治理情況;步行盤龍江,因為盤龍江是滇池的水源地,了解其源頭能幫助學生理解滇池治理大局;考察石龍壩水電站,讓學生了解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參觀昆明第三污水處理廠,讓學生了解生活污水的處理與凈化。最后在中美不同學科背景教師“各顯神通”的指導和幫助下,以政策提案、污水凈化裝置或主題演講視頻的方式體現(xiàn)他們對“水”主題某個維度的深刻理解。
BASK項目讓大同教師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如何學習能夠獲益最多”“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如何應用于環(huán)境保護”等本質問題步步引入的開放性課堂、為學生提供項目資源的適切性和及時性以及任務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化流程設計。BASK項目匯集了來自中美四校不同學科(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哲學、經濟、環(huán)境)的專業(yè)教師,開啟了以項目式學習方式進行跨國、跨地區(qū)、跨文化、跨學科主題研學的新模式。
階段 4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跨學科項目化學習
2018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標”發(fā)布后,大同中學也進入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大概念、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要著力點的跨學科探索新階段。
在世界各國由分科走向整合的大趨勢下,在2019年黃浦區(qū)推出《創(chuàng)新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的區(qū)域政策背景中,學校組建了多門學科骨干教師參與的“跨學科導師團”,立足于學科大概念的掌握提升學生跨學科理解的水平,從而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在研究性學習方面教學成果顯著的三位骨干——教授物理的李樑老師、教授化學的梁晟斌老師、教授生物的汪正華老師,就是“跨學科導師團”的絕佳“三人組”。
2020年,這個“三人組”在高一開設了一個學期的通識課程,主要內容是和科學、社會、技術相關的跨學科、跨領域方法論,教授學生怎么做研究、怎么做調查。從高二開始,學生和導師進行基于學術興趣和研究課題的雙向選擇,師生配對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三人組”根據任務性質和項目進度,時分時合、靈活組合,共同指導學生的課題研究。比如涉及到紫外線、光譜、輻射部分,就是李樑擔任導師;當對環(huán)境進行檢測,或者需要進行物質的合成、提取、制備時,就需要梁晟斌提供支持了;如果涉及到抑菌、防霉、防腐,那么汪老師就是最熱門的“呼叫對象。”

學生在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中藥緩釋劑的開發(fā)與研究”課堂上
可以看到,一方面,從前文提到的“中草藥防曬化妝品的制備”到這兩年升級版的“中藥緩釋劑的開發(fā)與研究”,跨學科教學都依賴于導師團的多元學科背景,否則,學科背景再強,也無法協(xié)助學生解決。
但另一方面,在“雙新”落實的大背景下,基于學科的學科跨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目標。難怪在榮獲“黃浦區(qū)跨學科實踐創(chuàng)新課程”一等獎的“中藥緩釋劑的開發(fā)與研究”中,我們既能看到“結構與功能”“定性與定量”等物理、化學領域的核心概念和探究方法,也能看到在此之上提煉、歸納的跨學科大概念“平衡”“選擇。”
當“三人組”帶領一群大同學子運用西方教育成熟的概念工具(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解構中醫(yī)藥內涵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大概念時,我們看到的就是一群在教育創(chuàng)新本土化路上孜孜以求的身影。
“天光”下怎么用黃芪、丁香防曬,“水色”里浮現(xiàn)什么樣的中國文化,中藥緩釋劑如何平衡藥效和安全性,無一不凝練著跨學科融合教育的大同智慧。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47029.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