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臺上看到有家長網(wǎng)友留言:
我家孩子讀小學二年級,難的題幾乎都能做對,每次最簡單的題目卻做錯,該怎么辦?
看到這個問題以后,我深有同感,因為我家孩子讀小學的時候,基本也是這種情況。特別是數(shù)學,無論是練習還是考試,那些很難的附加題,他都能做對,但是那些簡單的基礎題,卻常常做錯,最終導致數(shù)學試卷得不了滿分。

針對這種情況,我也進行過分析和思考。經(jīng)過梳理,找出這么幾種原因:
■認識存在誤區(qū)。
很多孩子都知道數(shù)學試卷最后的附加題好不容易做出來,只有學霸級的學生才敢問津。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在分配時間上,存在前面那些基礎題用時較少,附加題用時較多;在重視程度上,輕視基礎題,重視附加題(或者難題)。由于這種認識上的誤區(qū),導致基礎題經(jīng)常出錯,難題反而不會出錯。
■性格上的原因。
我家孩子頭腦聰穎,數(shù)學思維邏輯特別好。有時候,數(shù)學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就把他叫到黑板前,讓他分析做題思路,講講解題過程。
按照常規(guī)考慮,我家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應該在班內(nèi)數(shù)一數(shù)二才對的。當然,他的數(shù)學考試也有考滿分的時候,但是更多的時候,距離滿分還是差一點的。
根據(jù)觀察,這個孩子比較“懶”,僅僅滿足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對作業(yè)之外的題目根本不會主動去做。還有一點,滿足于會了,而不是熟練了。比如,語文老師要求背誦一首詩歌,他在短時間內(nèi)記住了,就萬事大吉了,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反復背誦,直至滾瓜爛熟。
除了“懶”的原因,還有粗心、馬虎的原因,很多時候乘法口訣都背錯了,簡單的加法、減法運算都做錯了。
■家長的原因。
我和孩子媽媽都是老師,并且都是高中學段的老師。高中學段面對的群體是高中生,高中生的年齡已接近成人,自覺性和自律性都比較強。因此,高中老師就沒有養(yǎng)成“嚴防死守”“步步緊逼”的習慣。
受職業(yè)習慣所致,我們對自家孩子的要求相對“寬松”一些,在別人家撤掉電視機、關閉網(wǎng)絡的時候,我們家在周末時間可以讓孩子看他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放松一下。
而有些家長則不然,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科培訓班,購買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額外給孩子“加餐”,深信“馬無夜草不肥”。這些家長的努力并沒有白費,他們家的孩子由于訓練較多,對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成績都是很好的。

我家孩子正在讀初中一年級,根據(jù)平時的觀察來看,小學階段表現(xiàn)出來的“馬虎”“粗心”的缺點已經(jīng)不明顯了,在考試的時候偶爾還會有因為粗心、馬虎失分的情況。這或許就是老話講的那句“樹大自然直”吧!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智慢慢變得成熟起來,做事的習慣也會有一定的改變。但是,我覺得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在時間的發(fā)展中慢慢進步,也有一些孩子積習難改,難以取得好成績。
怎么辦呢?根據(jù)我的體會和理解,對這個問題提出這么幾個建議吧。
■糾正孩子的認識誤區(qū)。
家長告訴孩子,試卷上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計入總分的,含金量是一樣的,基礎題的1分和難題的1分、附加題的1分,都是完全一樣的。
與其花費更多的時間鉆研難題得分,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先把基礎題的分數(shù)保住,在此基礎上再去鉆研難題。
■訓練孩子的細心習慣。
針對孩子做事粗心馬虎的不良習慣,家長可以想辦法讓孩子養(yǎng)成細心的習慣。比如,把一些簡單的基礎題,搜集整理好,打印出來,讓孩子在限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家長再對孩子做的題目進行訂正。通過這種強化訓練,也能培養(yǎng)孩子細心的習慣。
或者,在網(wǎng)上或者到書店找一些訓練孩子注意力的圖畫書,比如找出兩幅圖片不一樣的地方,或者根據(jù)輪廓涂色彩等等,這些做法也能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的能力。

■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給予適當?shù)年P注。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完全放手不管的做法是不可以的,必須適當關注孩子的學習才行。有些家長可能抱怨:我的工作很忙,哪里有時間管孩子哦!
的確,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很多家長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到單位上班,甚至有些家長經(jīng)常出差,很長時間都見不到孩子,實在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孩子的學習。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話,很精彩: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無論是哪個家長,只要真心想關注孩子的學習,總是能找出時間的,比如下班回家的時候,出差途中閑暇的時候,現(xiàn)在通訊手段如此發(fā)達,我就不相信家長想不出辦法來。
關注孩子的學習,不只是絮絮叨叨地說教,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感到煩躁。家長要有實招,而不只是空洞的理論說教。比如給孩子報培訓班,給孩子買一些課外學習資料,監(jiān)督孩子多刷題、多做題,培養(yǎng)孩子的做題的感覺,熟能生巧。
以上這些,是我的育兒體會,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議呢?歡迎留言和評論。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67943.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