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鴿子孵化出來就是一公一母的,所以,許多人認為這一公一母就會自然地組成一對,從而進行近親繁殖。但事實上,鴿子并非近親繁殖的動物,無論是在野外,還是在人工飼養(yǎng)下,只有極端的條件下,它們才會近親繁殖。

所有的家養(yǎng)動物都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鴿子也不例外,它的野生祖先是原鴿(Columba livia)。原鴿是一種中型鳥類,它全身的羽毛以灰色為主,脖子處的羽毛有著金屬的綠色和紫色,非常的具有辨識度,如今許多家鴿的體色依然接近其野生祖先。

原鴿廣泛地分布于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大陸上,后被引入到了美洲,因此,原鴿成為了分布范圍最廣的鳥類之一。
在野生環(huán)境下,原鴿屬于崖棲型鳥類,它們主要棲息在陡峭的巖壁和崖壁上的洞穴之中,不過,由于人類棲息地的擴張,如今許多原鴿的棲息地成為了人類的居住地,所以,目前有許多的原鴿在城市中與人類共生,這其實與它們留鳥的習性有關(不遷徙)。

從習性上看,原鴿屬于高度群居性的鳥類,它們一旦出現(xiàn)少則幾十只,多則上百只,正是這種習性,讓一些人認為原鴿是會近親繁殖的,但其實,原鴿有著相對嚴格的繁殖機制,在自然界中,原鴿是少有的終生一夫一妻制的鳥類。
雖然它們看起來呈大群,但這只是能夠更好地應對天敵的生存策略而已,到了傍晚,它們回巢時,是成雙成對的,而且在活動時,一旦落到地面上覓食,它們也是夫妻共同覓食的。

在繁殖期,原鴿夫妻共同的孵化卵以及照顧雛鳥,整個過程大約要持續(xù)45-50天,之后雛鳥就可以離巢飛行了,這時無論原鴿的雛鳥是不是一雌一雄,它們都不再回巢,而是混入大鴿群中或者進入其他原鴿群中生存,在此期間,它們會尋覓心儀的對象,然后在繁殖期求偶,確定關系,除非一方死亡,不然不離不棄。
至于,鴿子產下一公一母的繁殖機制也是遺傳于原鴿,因為原鴿每個繁殖期只產卵兩次,一次只產下1枚卵,而一公一母也不是絕對的,只是對于只產兩個卵的原鴿來說,一公一母的幾率較大而已(占50%,兩只同性的幾率只有25%)。

家鴿從原鴿馴化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在此期間,人們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培養(yǎng)出了許多的鴿子品種,比如賽鴿、肉鴿、信鴿等等,雖然這些鴿子從外觀上有一定的差異,但不用懷疑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只是被人定向培育時產生的差異而已。
而且在人的馴養(yǎng)下,家鴿有一個習性也發(fā)生了變化,那就是原本它們是雙宿雙棲的,但如今變成了所有的鴿子都回到一個大的鴿籠里。

此時,雖然家鴿依然是一夫一妻制的,但是由于鴿子的后代也被混養(yǎng)在一起,所以后代之間近親繁殖的機會確實大了一些。但是,近親繁殖會導致許多隱性的不良基因變?yōu)轱@性,所以,養(yǎng)鴿子的人通常都會將有血緣關系的后代進行分籠,從而避免近親繁殖的發(fā)生。
不過,在人工飼養(yǎng)下,鴿子也會被用于近期繁殖,原因也很簡單:人想要獲取主要性狀高度一致的個體,也就是純種選育。舉個例子,在賽鴿中,如果一只鴿子的飛行能力非常強,而它的后代中也出現(xiàn)了一只飛行能力很強的個體,那么這兩只具有親緣關系的鴿子就會被人拿來近親繁殖,從而最大程度的得到飛行能力很強的后代。

當然,純種選育依然無法擺脫近親繁殖帶來的弊端,不過,在人的操控下,這個問題也容易解決,因為只需要人工挑選出那些明顯帶有不良基因的后代,然后淘汰掉就可以了,而且一次不行,可以多次,這樣人始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個體。
不過,雖然純種選育能夠大概率得到某一性狀明顯的個體,但是重復地進行近親繁殖會導致鴿子遺傳多樣性降低,從而增加不良隱性基因表達的幾率,所以即使人工干預下的近親繁殖,也是有限度的。

鴿子并非近親繁殖的動物,它們的后代出現(xiàn)一公一母幾率較高的原因是它們每個繁殖期只產2枚卵,而2枚卵從幾率的角度上看,一公一母的概率是最大的,而且在野生環(huán)境下,鴿子的祖先有著規(guī)避近親繁殖的機制,在家養(yǎng)環(huán)境下,為了避免鴿子后代出現(xiàn)不良的個體,人們也通常會主動的用分籠的方法來規(guī)避近親繁殖的發(fā)生。
當然,如果是要進行純種的選育,那么人會主動的創(chuàng)造條件讓鴿子近親繁殖,但這對鴿子是不利的。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94229.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