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
四
節(jié)
氣
之
一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節(jié)),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節(jié)),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jié).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 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
歷史淵源
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
三候
一候,蚯蚓結(jié)
蚯蚓感陰氣蜷曲,感陽氣舒展,六陰寒極時,糾如繩結(jié)。
二候,麋角解
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屬陰,澤獸,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
水乃天一之陽所生,現(xiàn)在一陽初生,所以,水泉已經(jīng)暗暗流動。
PART4
民俗活動
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
冬至節(jié)亦稱冬節(jié)、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
“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nèi)部分地區(qū)一直延續(xù)著此習俗。
傳統(tǒng)飲食
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zhuǎn)衰由動轉(zhuǎn)靜。此時科學養(yǎng)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jié)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冬至
養(yǎng)生
冬至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機,主要因為“氣始于冬至”。冬至日,人體陽氣生發(fā)易吸收營養(yǎng)。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菜等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羊肉、雞肉等都可溫補養(yǎng)陽。也提醒:冬至進補,避免濫用補藥,易引發(fā)疾病。
冬至寒冷,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病情易加重,患中風者增多,需隨時關注身體變化;
注意防寒保暖,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以利血液流暢;
不要過度勞累,保持好心態(tài),焦躁、發(fā)怒傷身體;可適當進行御寒鍛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女性需要更多溫暖呵護,平常應少吃寒性食物,外出要加強頸、腹部保暖,晚間堅持泡腳,注意養(yǎng)肝、護肝。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冬至詩意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關于“數(shù)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后,祝大家冬至快樂!
來源:昭烏達教育集團第十二小學
編輯:宋明飛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27693.html
相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