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幾名學生正在表演皮影戲《鹮鄉(xiāng)好少年》。這段皮影戲講述了小朋友們救助受傷朱鹮寶寶的故事。

洋縣被譽為“朱鹮之鄉(xiāng)”。上世紀中期,朱鹮曾一度瀕臨滅絕。1981年5月,在洋縣被發(fā)現(xiàn)的7只野生朱鹮,成為當時全球唯一的野生種群。經過多年的保護,如今在“朱鹮之鄉(xiāng)”的天空上時常能看到朱鹮的身影,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環(huán)境、綠色發(fā)展的理念也走進當?shù)氐膶W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們畫筆下被不斷演繹的主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青年教師陳園在指導學生們的皮影戲表演。1999年,中國將兩只朱鹮“洋洋”“友友”捐贈給日本,電視里的報道給當時還在上學的陳園留下很深的印象。來到學校任教后,她與同事們一起組織了各式各樣包含朱鹮元素的課外社團,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幾名學生在表演皮影戲《鹮鄉(xiāng)好少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小朋友們在課外社團上繪制朱鹮主題的繪畫。該校以鄉(xiāng)土教材為主開發(fā)了繡朱鹮、畫朱鹮、刻朱鹮、演朱鹮等7大課程,通過豐富多彩的“朱鹮文化進校園”課程內容和社團組織,傳遞保護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刺繡社團的學生們在制作朱鹮圖案的刺繡。這些朱鹮刺繡曾作為交換禮品,漂洋過海“飛”到日本和韓國的學生手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學生們注視著朱鹮造型的皮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一名青年教師在指導同學們刻朱鹮形象的版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操場旁的一棵大樹上寫著“朱鹮的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孔斯琪/攝
責任編輯:李崢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本文鏈接:http://www.huatongxinda.com/wenzhang/131937.html
相鄰文章
